儿童保健

新生儿呕吐

作者:吴倩茹来源:新生儿科2021-11-08 165次

呕吐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是由于消化道及其他有关的器官借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反射来完成的。常见病因:咽下羊水、服用药物等致胃肠黏膜受刺激,或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胃扭转或穿孔,食管闭锁等所致。常见症状:呕吐奶汁及咖啡样物,或呕吐胆汁或粪便成分。一般分为内科性和外科性呕吐两大类型。

1.内科性呕吐

占80%~90%,包括:咽下羊水、服用药物等致胃肠黏膜受刺激,乳头内陷、奶嘴孔过大等引起的喂养不当,胃肠道功能失调如幽门痉挛、便秘等,肠道内及肠道外感染,颅内疾病如缺氧、颅内高压等,电解质紊乱,功能性肠梗阻,及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如高氨血症、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

内科疾病引起的呕吐临床表现为呕吐奶汁及咖啡样物为主,呕吐物不含胆汁或粪便成分,无肠梗阻表现,常伴有消化道以外的表现如青紫、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腹部X线无异常,常需结合病史来综合判断。

2.外科性呕吐

从发生的频次可分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胃扭转或穿孔,食管闭锁,肠狭窄或闭锁,巨结肠,直肠肛门闭锁,肠旋转不良,肠套叠等。

外科疾病引起的呕吐以呕吐胆汁或粪便成分为主,多为喷射状,呕吐量大,有明显肠梗阻表现,反复呕吐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腹部X线及胃肠造影可发现病灶。

诊断与鉴别诊断

1.呕吐类型

(1)溢乳  由于新生儿胃呈水平状,贲门松弛,哺乳后即从口角溢出奶汁,不影响生长发育,常于生后6个月左右消失,不属于真正的呕吐。

(2)一般呕吐  常伴恶心,每次吐得不重,多为胃内容物,多见于喂养不当、胃肠道感染或全身感染的伴随症状,常见于内科疾病。

(3)反复呕吐  无规律性,呕吐一般不含胆汁,主要见于胃食管反流。

(4)喷射性呕吐  突然发生,呕吐量较大,随日龄增加呕吐物可为奶样、乳酪样,具酸腐味,不含胆汁。主要见于大量空气吞入、胃扭转、幽门梗阻。在颅内压增高性疾病时可呕吐大量含胆汁样液。

2.呕吐发生时间

生后7天内发生的早期新生儿呕吐应重点考虑食管闭锁、咽下综合征、胃食管反流、胎粪性便秘、胃扭转等;生后7天后发病的中晚期新生儿呕吐应考虑肥厚性幽门狭窄、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3.呕吐伴随症状

(1)呕吐物颜色  清谈或透明色黏液,可能是食管内容物;伴有酸味、有奶汁或凝块,多来自胃内;乳凝块多、伴酸腐味,有持久的规律性,多为幽门及十二指肠梗阻;呕吐物为绿色,可能为较高位肠梗阻,首先要除外先天畸形,如呈均匀绿色,应考虑是否有肠旋转不良,也可能为败血症所致;呕吐物为粪性有臭味,多为低位肠梗阻;呕吐物有血首先考虑消化道黏膜出血。

(2)呕吐与腹部  上腹部膨隆下腹部塌陷,提示梗阻位置较高;腹部异常膨隆呈球形,皮肤紧张发亮,则是低位梗阻;肠鸣音消失,是麻痹性肠梗阻的表现。

(3)呕吐与排便  呕吐同时伴有稀便、水样便、蛋花样便等,为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肠炎等所致,最为常见;伴血便,内科要考虑肠道感染、出血性疾病、过敏性肠炎等,外科要考虑有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肛门直肠炎症、肛裂、肠道畸形;伴排便逐渐减少到停止,膨隆不减轻,则可能为完全性肠梗阻,伴排便为不完全性梗阻。肛查时有气体溢出,则为麻痹性肠梗阻。

辅助检查

1.腹部X线

可有消化道胀气、梗阻、穿孔等征象。

2.胃肠造影检查

可显示病变的异常影像。

3.24小时胃食管pH动态监测

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的金标准。

3.腹部B超检查

无时间限制,无放射线暴露,但技术要求高,大量气体也限制了显影效果。

4.胃镜检查

可发现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对仪器和技术要求高,未能广泛开展。

治疗

1.改善喂养方法

(1)喂奶前:不要让宝宝过于哭闹;不要频繁更换配方奶品牌;选择孔大小适当的奶嘴,注意奶汁的浓度及温度;注意奶具及乳房消毒。

(2)喂奶时:奶瓶要有一定的倾斜,让奶充满奶嘴;防止宝宝吸奶过急。不要让宝宝吸吮带孔的空奶嘴,以防吸入空气。

(3)喂奶后:不要过早地翻动宝宝;将宝宝抱起伏在肩上,轻拍其背部,使空气通过打嗝排出来;之后将宝宝上部垫高,右侧平卧。

2.禁食

对于一些喂养不当及轻度的胃肠道感染所致的呕吐,一般禁奶1~2顿即可,但应注意越小的新生儿禁奶时间要越短,以防发生低血糖。

3.对因治疗

对于有感染者给予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对于颅高压者(颅高压的呕吐,常呈喷射性,且多伴有剧烈头痛、头昏)予以降颅压治疗;对于消化道畸形者予以手术治疗。

4.药物治疗

对于绝大多数新生儿呕吐,并没有十分有效的药物治疗。但胃食管反流的宝宝除了喂养调整外可用胃动力制剂(吗丁啉)或解痉剂(阿托品)治疗;而幽门痉挛除手术外还可尝试用解痉剂(阿托品)治疗。当然前提是遵医嘱用药,切不可自行用药。

5.对症治疗

对于咽下综合征可予洗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