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

儿童肝功能损害

作者:徐丽娟来源:儿内科2022-12-28 114次

儿童的肝功能异常往往起病隐匿,多无症状,部分孩子以消化道症状和全身症状为主,比如恶心、呕吐、厌食、食欲下降、腹痛、腹部不适、乏力、精神差、皮肤瘙痒、尿黄、皮肤黄及眼黄等。

    一、引起儿童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很多

1.感染性因素

常见病毒感染①感染性肝炎:儿童急性病毒性肝炎中70%是甲型肝炎,约10%是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或与乙肝病毒感染者长期密切接触是儿童感染乙肝的主要途径,因此对母婴实施规范的乙肝免疫阻断是十分重要的。②EB病毒感染:容易通过亲吻、口对口喂食、共用餐具传播。儿童感染后最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伴有肝功能损伤,多数肝脏炎症为急性自限性,也可表现为淤胆型肝炎和肝衰竭。③巨细胞病毒感染:儿童期巨细胞病毒感染易导致肝功能异常。亲吻和共享食物、饮料、餐具是可能的传播途径。

其他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风疹病毒)、细菌、真菌感染亦可能引起肝功能损害

2.药物和毒物导致肝功能损伤

   儿童由于肝脏发育相对不成熟,对药物和毒物的代谢、转化能力相对较弱,易受到药物和毒物的损伤。容易导致儿童肝功能损伤的药物有抗生素类、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以及不明成分的中药等。对乙酰氨基酚是最常见的导致肝细胞损伤的药物,如果长期服用,即使在安全剂量内也可能发生肝功能损害。对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不能和含相同成分的退热药(泰诺林)同时口服。

3.外科疾病

    由于胆管闭锁、胆总管嚢肿等先天性胆道畸形,使正常产生的胆红素不能排泄,返流入血中引起黄疸。肝功能结果提示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可有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

4.遗传代谢性疾病

遗传代谢性肝病是由于基因变异而导致肝脏代谢功能异常的一大类疾病。通常在儿童期发病,也有部分病例成年后才诊断。需要考虑到的遗传代谢性肝病有:肝豆状核变性、糖原累积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遗传性血色病等。如果有肝损伤而无可解释的常见病因时要考虑到遗传代谢性肝病的可能性,尤其是有黄疸、肝大、转氨酶升高及低血糖表现者。

5.非酒精性脂肪肝

由于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患儿越来越多,过剩的营养以脂肪的形式堆积在肝脏,就容易影响肝脏功能的发挥。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成人相比更加隐匿,进展速度更快,也容易更早地出现肝纤维化,应该引起各位家长的注意。

6.自身免疫性肝病(AIH/PSC)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系列免疫介导的疾病,可以影响肝细胞和胆管,其特征是自身抗体升高、IgG水平升高和肝脏组织学改变。它进一步可以分为以肝细胞损伤为主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或以胆管上皮损伤为主的疾病,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儿童中,高达50%的人可能同时具有AIH和PSC的症状。

7.全身性疾病

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噬血细胞综合征、川崎病、朗格罕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等往往会累及肝脏,导致肝功能异常。

二、辅助检查

1.肝功能测定:

①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

②胆汁排泄相关: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

③胆红素代谢: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

④蛋白合成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A/G。

通常我们说肝功能异常,一般是指转氨酶ALT、AST升高,其中 ALT 是反映肝细胞损伤最敏感的指标。但要注意,ALT 升高的程度与肝损伤的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在重症肝炎伴急性肝衰竭时,由于肝细胞短时间内大量坏死,无能力生成 ALT,此时血清中酶水平正常或反而降低,而血清中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出现「酶-胆分离」现象,提示预后不良。

1.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测定

2.EB病毒测定

3.TORCH检测、尿巨细胞病毒检测

4.铜蓝蛋白测定

5.肝穿刺活检

6.基因检测

7.肝脏B超

三、治疗

1.护肝治疗:很多情况下查不出肝功能损害原因,且既往无肝功能损害,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考虑可能与本次疾病有关。

2.针对原发病治疗

3.肝移植